数字媒体艺术

概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课程面向AIGC、游戏设计、交互媒体、影视传媒、虚拟现实、媒体运营等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小班与项目制授课的模式下,最大限度的与行业标准接轨,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受益于校内,更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好的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数字影像及交互技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为研究方向,在课程中以“城市与人”为核心进行项目制教学,立足城市人文需求、建立更和谐的人与城市关系,带领学生用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好的服务城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强调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培养,课程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求,以重技能、求创新和视野拓展为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具备六大核心能力:专业技能扎实、掌握项目制流程设计、具备沟通与协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及国际化视野,让学生在未来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化的需求跨专业选择其它学科的选修课程,例如:动画、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为什么选择数字媒体艺术?

  • 数字媒体行业作为全球前沿领域,覆盖影视制作、游戏开发、广告营销、虚拟现实等多元赛道,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级且年复合增长率超15%。其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驱动数字中国建设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 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具备丰富的学界业界从业经验,100%的师资都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40%的教师具有海外top20高校留学背景;
  • AIGC实验中心、VR眼镜、专业影棚、交互空间实验室等工作室教学设施齐备、先进;
  • 小班编制、项目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
  • 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训练,采用情景教学、协作探索、会话交流等模式结合网络的优秀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在大三、大四参与多项项目制作,既可以参赛获奖(例如澳门国际电影节、亚洲国际电影节等)也可以丰富阅历(网易、快手)。

基本信息

  • 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 学习形式 全日制
  • 学制 4 年
  • 学位证书 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学学士)

知识与技能

本专业毕业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 本专业毕业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 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维和社会洞察力的学习者。
  • 掌握应用于AIGC、交互设计、游戏设计、虚拟现实设计等媒体领域相关的知识与技术
  • 能够运用电脑数字化技术和专业器材进行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
  •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能够主导或协同完成数字媒体项目开发,推动内容创新与行业应用落地。

专业负责人寄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深度融合AIGC技术革新,构建“AI技术+艺术”双轮驱动培养体系‌。聚焦“城市与人”主题,通过AIGC、游戏设计、XR虚拟场景等前沿课程模块,培养具备数字叙事与全流程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配备智能创作工具链,与快手、华为等平台共建实践基地,支撑学生开发非遗活化、城市IP等社会议题作品‌。毕业生在影视传媒、交互设计领域有超高就业率,形成“内容创作+平台运营”核心竞争力‌。加入我们,以技术创新重构文化图景,用数字灵韵对话未来‌。”

李柳君

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

计算机学、艺术设计学、传播学

2.专业核心课程

设计基础、三维建模、跨媒体通讯1、跨媒体通讯2、跨媒体通讯3、网络媒体交互逻辑、沉浸式媒体、空间中的交互、数字科技前沿、用户体验、数字影像创作1、数字影像创作2、数字影像创作3、数字后期合成、三维制作、后期特效、影视分析、叙事艺术、项目管理与运营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美术实习、设计考察1、集中周,设计考察2,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学年
  • 通识课程
  • 设计概论
  • 造型基础
  • 形式语言
第二学年
  • 设计基础
  • 交互设计基础
  • 视听语言
  • 三维建模
  • 摄影摄像
  • 设计心理学
第三学年
  • 跨媒体通讯1
  • 网络媒体交互逻辑
  • 用户体验
  • 跨媒体通讯2
  • 沉浸式媒体
  • 数字科技前沿
  • 数字后期合成
  • 影视分析
  • 数字影像创作1
  • 数字影像创作2
  • 三维制作
  • 叙事艺术
第四学年
  • 跨媒体通讯3
  • 空间中的交互
  • 数字影像创作3
  • 后期特效
  • 项目管理与运营

就业

毕业后可从事的岗位工作:视频剪辑工作、后期合成制作、动态图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视觉特效师、摄像师、摄影师等工作;

从事新媒体推广与运营、新媒体内容创意等媒体产业相关专业工作;或在互联网公司进行内容推广及APP设计开发等相关工作;

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国内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