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金秋读书节专家讲座第三讲:走进沈从文的情感世界
2021-12-03

  周彦敏,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青岛日报专刊编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曾出版《情爱萧红》《红楼女说》等专著,近年来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已完成书稿《沈从文的情感漂流》(待出版),有文章收录在《沈从文的文学地图》一书。

  冬已至,寒未始,阳光透过树枝,斑驳的洒在校园。11月26日14:00周彦敏专家应邀做客琴岛讲堂,带同学们一起探寻《沈从文的文学人生与青岛情缘》。

  周老师言语温润,她选取爱情、青春这两个永恒的主题进行解读,讲座伊始,就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随后她从四个方面入手,对沈从文1931到1933年在青岛的故事进行讲述,带领同学们一起探寻沈从文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细腻情感。

沈从文与青岛的缘起

  说起沈从文与青岛的情缘,要从国立青岛大学说起。1928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第一任校长杨振生,邀请当时一部分名人来青岛任教,这其中就有沈从文。他于1931年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教授散文写作,因教课的时间不多,使得他有大量时间去创作。青岛,这座独特的海滨之城,给了他丰富的灵感,这个曾经的“乡下人”达到了创作的巅峰,写下了《边城》这本独具美学艺术的小说。

青岛在沈从文人生中的转折

  在青岛任教期间,沈从文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到后来的友人徐志摩去世。这些都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经过思想、感情的一系列变化之后,使他对人生重新梳理,写下了《从文自传》《月下小景》《八骏图》等文章。也正是在青岛期间,他用“美丽”的情书,成就了他和夫人张兆和的爱情。

《边城》与青岛的关系

  随着讲座的继续推进,周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为什么沈从文在最幸福的时候,却写出了一部透露着淡淡悲伤的《边城》”这一问题,并就此做了详细讲解。

  周老师带领同学们追溯到1932年,一起去探究那一年在沈从文身上发生过什么事?那个拉琴的女子又是谁?这一切的答案要从沈从文的《白玉兰花引》这首诗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说起。她指出,沈从文这首诗用的是李商隐诗体,这是一首爱情诗,沈从文把自己的情感写在这首诗里。在他心中,那位与他在白玉兰树下看花的女子是一种美丽的遗憾,引发了沈从文心底淡淡的惆怅,这惆怅也浸透在《边城》里:“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金钱和爱情,全都到了我的身边。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可是不成。我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即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各式各样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隐秘的青岛情缘

  周老师指出沈从文一生中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文学家沈从文,一个是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在文学上,他将“美”贯穿在文学写作中。“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他究竟割舍了什么?这个割舍让他开始思考人生,他要将他的思想转化为一个故事,让自己爱的人在书中不朽!周老师还讲到《边城》其实是沈从文写给自己的挽歌,包裹着他的内心,并提出书中的翠翠其实是他自己这一推断。别人写人类行为的历史,他写自己的心和梦。

  最后周彦敏老师引用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与《红楼梦》中“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来比喻沈从文小说中一样亘古的忧伤。她勉励同学们在我们人生中,如果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去抉择。沈从文是一个传奇,一部耐以寻味的经典。

  周老师的侃侃而谈引得学生们的共鸣,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周老师崇敬之情。周老师以她独特的见解,睿智的思想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听觉上的盛宴。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视角,通过剖析沈从文的生活和情感历程,解读了边城里不为人知的密码,得出翠翠就是沈从文自己这一独特的研究结论,为同学们深度理解《边城》打开了崭新的窗口。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场启迪智慧的文学讲座,从沈从文与青岛的故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作品所想表达的人性、思想、情感及社会现实。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它以20世纪2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该小说获得20世纪华文小说评选的第二名,仅次于鲁迅《呐喊》。

学校头条

2024-07-012024-2025学年缴费说明2024-05-302024毕业设计展|蓄艺起航,就在此刻2024-05-16看,他们是QCU“摘星星的青年”!2024-02-23青岛城市学院新学期启动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