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故事 | 孟祥立:我把青春,奋斗成了我喜欢的模样
2023-05-04
「个人名片」
现任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会主席、环境设计20-1班班长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区级志愿者优秀个人
2022-AADC-北美应用艺术设计大赛银奖
第三届铸剑杯文化创意大赛三等奖
……
“青春不设限,奋斗正当时。我是新青年孟祥立,2020级环境设计1班的学生。
01
「兴趣指明专业方向」
18岁,第一次自己做主
孟祥立的专业是环境设计,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他说这是他查过很多资料,认为自己对景观设计有浓厚的兴趣才决定的。父母曾经也质疑过这个专业是否是“夕阳”产业,不好就业。但18岁的他,选择了热爱,放弃了所谓的“功利”,这也是他第一次为自己做主。
初试专业,仅凭热爱是不够的
他说学习的压力,从“内卷”的舍友开始。原本觉得自己很用功了,但第一次的期末成绩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远远不够。于是,他下定决心,把自己切换成高中模式,做好时间规划……从此以后,孟祥立的专业排名一直稳定在前5名,最重要的是他的内驱学习力和学习习惯从此养成。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他发现仅凭18岁的兴趣是不够的。他的大脑要像一台电脑一样,有三维的空间想象;他要学习3D等各种软件操作;要学习不断更新的材料配置和设计理念;甚至环保、金融、国家政策,他都要交叉学习,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城市进步发展的设计。在大三下学期,经过选拔,他也成功进入《工作室项目A-公共》跨专业方向班,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实现交流互动。
知不足而努力,补齐短板
大二,孟祥立意识到没有太多的比赛经历,将会是自己的最大短板。于是,他咨询专业老师各种比赛的内容。他说,通过OfficeHour,专业老师张念伟从职业发展、学习需求等多维度,帮助他分析如何全面发展专业能力。北美应用艺术设计大赛的获奖,也给予了他参赛的信心。
02
「目标是什么?
自我探索中逐渐清晰」
迷茫不可怕,多做一些尝试
孟祥立说,可能自己太向往大学,太想证明自己了。可当他真正进入大学后,面对全国各地的同学,他发现自己在这个偌大的校园里,显得微乎其微。他迷茫,不知道该做点儿什么。于是,他一口气报了三个社团。他想,多去尝试一些未知的领域,总是有意义的吧。
不断挑战的青春,最有滋味
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会的经历,也是孟祥立大学经历中的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从大一的一名干事,到大二的副部长,他一直被学生会的学长定义为“一名螺丝钉。哪里有工作困难,哪里都会有他的身影”。直到大三,他以成熟、实干的态度担任学生会主席。“尊重、务实、探索、多元”是学校的价值观,也是他带领学生会工作的准则。打造学生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学生干部踏踏实实的带头工作、探索更创新多元的学生活动,这都是他和他的团队为学院学生会做的新的改变。他说,做了学生会主席之后,责任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多,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也是他面临的一个挑战。提高课上效率、早起自习,合理的利用时间是他的法宝之一。同时,他也认为,QCU给予他的平台肯定不仅仅是只读书,他的领导力、合作力都会在学生会工作中提高。
03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不重要,
做自己最重要」
他说自己在中学的时候,一直想成为父母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大学三年,他最大的改变就是越来越自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是他经常鼓励自己的话。“别人家的孩子”早已不是他的目标,他反而觉得做自己最重要。
同学眼中的他
“不是在宿舍的桌子边,就是在工作室里,你看到他的时候,他永远是在那画图。”
——舍友说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学长特别能和我共情。他把他的经历和经验与我分享,让我觉得大学很温暖”
——干事说
“大学三年,他在不断进步。让我感觉他一直在‘闷声’做大事。”
——同班同学说
04
「青春,不设限」
在孟祥立眼里,艺术与设计学院给予了自己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他收获了知识、收获了自信、收获了自我赋能的能力。他说,青春没有限制,奋斗正当时,他要把青春奋斗成自己喜欢的模样!